回歸20年 從港產片看香港變遷【上篇】
發布時間: 2017/06/29 14:03
最後更新: 2017/06/30 12:27
回歸20年,香港特區成立以來經歷不少風雨,這20年來的香港電影,同樣反映了時局和世態轉變,亦記錄了社會重大事件的影響和餘波。
TOPick選出20齣港片,它們未必是20年來最佳或最賣座,卻最具代表性,能反映時局,因此選了《無間道II》而不是《無間道》。
回歸頭十年,港人由迷惘憂慮到對北上的憧憬,以及沙士肆虐後港人團結抗疫,都反映在1997年至2007年港片當中。
所選電影如下,排名不分先後。
1.《香港製造》(1997年)
劉德華出品的《香港製造》,由當時名不經傳的陳果執導,以獨立片、低成本、非職業演員、全本土的景物和古惑仔類型,製造了非比尋常的本地故事。
立足於最低下層的屋邨仔,處處碰壁,走投無路,結果只有走上自我了斷之途。
徬徨、無助、絕望、無奈,一切都被解讀成面對97過渡、政權交接、香港回歸、不能走只能留的一批人,心底對未來的絕望。
2.《愈快樂愈墮落》(1998年)
97回歸,讓關錦鵬拍出《愈快樂愈墮落》,可能是回歸電影中最另闢蹊徑的一部。
妻子(邱淑貞飾)空難身亡,丈夫(陳錦鴻飾)難掩失落,泳池救生員阿哲(柯宇綸飾)亦步亦趨,形成了微妙三角。電影中淡出的啟德機場,迎來新的赤臘角機場,穿過青馬大橋響起黃耀明版《暗湧》,折射茫然若失、錯置了的情感,說出大時代下的另一空虛。
3.《孤男寡女》(2000年)
97年後最大發現的港片女星,自是鄭秀文。
她在《孤男寡女》自成一格的喜劇感,固然跟劉德華絕配,而那種都市男女攻防關係,代表了OL心聲。影片目標對象是女觀眾,有別97前男星主導現象,在合拍片興起前,也造就了楊千嬅、Twins等票房女星。
4.《無間道II》(2003年)
《無間道》成了港片回歸後空前成功系列,原班人馬藉前傳形式,回到1991年,陳永仁和劉建明的初入江湖日子;也引入了黑幫龍頭倪坤家族,在面對九七大限臨到時,與回流的韓琛惡鬥,一派《教父》 的情調。亦藉此寫進了九七回歸、區旗區徽的轉換,以黑社會的權鬥隱喻回歸後社會重新執位,此為最早。
5.《1:99電影行動》(2003年)
2003年沙士一役,是香港回歸後最大的社會危機之一,此事也促使由香港電影人拍攝一輯由杜琪峯、周星馳、徐克、劉偉強、陳嘉上、陳可辛等11位導演,分別執導11條短片而組成的電影。
片名以當時漂白水清潔劑分量為名,勉勵香港人逆境自強。之後,前特首董建華建議讓電影受惠於CEPA協議,上述導演和電影亦紛紛大步走入內地發展,沙士正是香港電影踏入合拍片主導的分水嶺。
6.《大隻佬》(2003年)
此片拍攝時曾受沙士影響而中斷,最後在沙士肆虐尾聲完成。
影片以現代俠士大隻佬,闡釋宿命和輪迴、緣和業,總結了銀河映像自回歸後的主題,自成一格。
7.《功夫》(2004年)
97後的星爺,漸放下無厘頭小滑頭的港人投射,《功夫》可能是他最後一套滿載港片情懷的導演作品。
戲中,豬籠城寨實是九龍城寨縮影,夾雜拳腳功夫、武俠小說再到粵語片如來神掌,儼如港產流行文化大雜燴,也是土生土長的周星馳對成長年代的回憶印記。
8.《黑社會》(2005年)
銀河映像可算是本港影圈「後九七」的重要旗幟,杜琪峯在拍攝商業娛樂片之餘,亦以低成本小品形式拍攝自己的言志之作。
兩集《黑社會》堪稱是杜Sir的經典中經典,野心、魄力和藝術成就達至巔峰。最重要是,將現實政治藉黑幫龍頭爭逐,帶出了選舉由大勢力操縱,龍頭都鬥不過政治而變為傀儡,簡直為整個中港關係作了預言,又不幸而言中。
9.《投名狀》(2007年)
以歷史「刺馬案」為藍本,在香港回歸已10年之時,導演陳可辛鏡頭下的南北相遇,已不再甜蜜蜜及轟轟烈,只有是兄弟棄義、政府背信。任草莽英雄如何勇猛狡猾,打生打死,不過是是京城內強力部門的幕後黑手的一顆棋子,京城大官才是最大贏家。
【延伸閱讀】回歸20年港產片回顧 合拍片vs本土電影【下篇】
【延伸閱讀】杜琪峯談回歸20年 香港優勢是創作自由
【延伸閱讀】回歸20年香港樂壇 你最愛邊首廣東歌?
撰文 : 司徒家傑 TOPick記者